2009年12月24日

哥城峰會的落空是地球生態的警訊

毫無疑問,這是一場世界寄望甚殷,卻失敗得極徹底的會議。
「認知『哥本哈根協定』」的會議成果,不是聯合國官方正式文件,
毫無法律上的意義;因而「地球增溫上限攝氏兩度」、「已開發國家明年2月1日前提出2020年前的減量目標」兩項協定文字,形同具文。

峰會結束正式議程延會到子夜,美國總統歐巴馬密會四國領袖後宣布達成
有意義且前所未有的突破」,隨即飛離哥本哈根。

與會一百多位領袖難以認同這份不具拘束力的文件,只願「認知」曾有過這樣的會議。
這場徒具形式的國際大拜拜,究竟要怎樣修補地球?
進入後京都時代又如何減碳?
都得等明年底墨西哥的下屆峰會才可能明朗。

兩年前,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UNFCCC)第13次締約國大會(峇里島會議),依照公約條文,為免2012京都議定書屆滿後出現溫室氣體減量的空窗期,影響全球抗暖化進度,決議本屆、第15屆UNFCCC締約國會議必須制訂因應後京都時代的「哥本哈根議定書」,並明確提出峇里島行動計畫做為這次丹麥峰會的基礎。
但很顯然,哥本哈根峰會打亂了聯合國對抗遏阻地球增溫的布局。

以地球增溫攝氏兩度上限的協定文字而論,前美國副總統、環保要角高爾在峰會現場演說提及地球增溫上限攝氏1.5度的發言,當場遭嗆下台,被認為漠視危機,遠低於島嶼國家的要求,且太過寬鬆;由此可知「協定」的上限兩度是個低標,快被淹掉的小島國家聯盟當然不可能同意。

至於明年2月1日前,原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要提出2020年前的減量目標承諾,非附件一國家也要提出減量想法的協定文字,也因協定不是聯合國的法律文件,徒然只是說說而已。

簡單講,如果明年底、下屆墨西哥峰會不能有所突破,地球進一步增溫勢所難免。峰會認知的「協定」,各國對減量上限、減量承諾議論紛紛。

更關鍵的是,這次會議原是要談2012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怎麼規範減量,牽涉到議定書效期延長,或另訂議定書的討論但哥本哈根峰會對此繳了白卷這意味2012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溫室氣體排放會面臨失控。

至於另訂新議定書,聯合國方面因為京都議定書花了8年才生效的「痛」,深怕新議定書簽署也有空窗期,不敢倡言另訂議定書,先談京都議定書延期較務實。

從各國對峰會結果的批評來看,顯然對主導會議的這群政客、說客、從中漁利的禿鷹深表不滿,這也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場特別呼籲與會領袖,除了政治智慧、勇氣、領導力之外,更要本於「良心」。這個局面正是上月底本報社論所預言:峰會是「良心與利益的拔河」

潘基文特別點出「良心」,有幾個層面的意義:
其一,極端氣候加劇,「氣候難民」增加速度更達空前。峰會與會者若以利益考量拖延具體行動,須受良心檢視。
其二,暖化成災集中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環赤道圈,這些低緯地區,是地球上貧窮、飢餓、瘟疫、自然災害為患的「最低度開發中國家(LDCs)」,人均國民所得一千美元上下;對照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已開發國家多在中高緯地區,天災、疾病相對較少,人均國民所得多超過四萬美元,僅從扶持的角度,就該有所作為。
其三,暖化除了來自太陽輻射、地球軌道、火山活動、大氣與海洋環流變化等自然因素,人類活動、工業國家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更是主因;這包括土地利用、城市化、生活形態等。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(IPCC)最近一份報告指出,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增溫的因素超過九成。
其四,「良心」不止是呼籲峰會領袖,也呼籲所有地球人,遏止暖化不必等政客盤算,這一刻就可以有所作為。

哥本哈根峰會劃下句點,但地球增溫現象仍持續惡化,唯一能寄望的是,庶民百姓不待政客、禿鷹定調,立即展開減量行動。

【2009/12/21 聯合報】

沒有留言: